国家标准计划《在微孔板中使用荧光底物测定土壤酶活性的方法》由 TC404(全国土壤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农业农村部。
主要起草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 。
13 环保、保健和安全 |
13.080 土质、土壤学 |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国际标准:ISO/TS 22939:2019。
采标中文名称:土壤质量 在微孔板中使用荧光底物测定土壤酶活性的方法。
土壤支撑着全球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生态平衡,土壤健康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
土壤健康的核心是“生命力”,而土壤中几乎所有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由酶催化进行的。
酶的作用是土壤生物新陈代谢不可或缺的环节,在碳、氮、磷、硫等主要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推动着土壤中的物质代谢过程。
作为土壤系统“生命力”的代表,土壤酶活性的高低是反映土壤质量的重要生物指标。
当前,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高速发展,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土壤微生物功能方面的研究,由于受限于分析技术而显得相对落后,因此有必要加强土壤微生物功能分析技术的引进和应用。
土壤酶活性是土壤微生物功能的重要体现,也可以直接指示土壤碳、氮、磷等养分元素转化能力的高低,使用范围广泛,在农田、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研究中都是常见的测试指标,尤其在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双碳”背景下意义重大。
标准实施后可为土壤质量以及土壤圈物质循环的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土壤酶活性是在一定条件下,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速度,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
采用荧光底物法,可以同时(或单独)测定土壤样品中参与碳、氮、磷、硫循环的多种酶活性,具有数据精密度好、准确性高的特点。
由于在分析中使用微孔板,可以大大降低分析时间、提高分析效率,适用于土壤样品的批量检测和多种酶活的同时测定,实现土壤酶活的高通量测定。
目前,荧光底物法已在国际土壤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国内尚未对该分析方法的各个流程环节,如样品的制备、标准样品的选择、过程质量控制的要求、结果数据的处理等进行程序化要求和标准化说明,相关操作步骤尚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本项目申报书提出等同采用ISO 22939:2019(E)的测试方法。
借鉴ISO国际标准,规范我国土壤酶活的测试方法,确保土壤酶活测定结果的相对可比性,为我国土壤酶活数据与国际互认提供有利条件,并推动土壤微生物学的长足发展。
等同采用ISO 22939:2019(E),规定了一种利用荧光底物同时(或单独)测定土壤样品中多种酶活性的方法,包括芳基硫酸酯酶arylsulfatase,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纤维二糖酶Cellubisidase,β-木糖苷酶β–Xylosidase,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 (PDE),几丁质酶chitinase,磷酸单酯酶phosphomonoesterase (PME),亮氨酸氨基肽酶leucine-aminopeptidase,丙氨酸氨基肽酶Alanine-aminopeptidase等。 本方法可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新鲜土壤和低温条件保存的土壤样品。 本方法在应用于检测有毒化学品的有害影响或其他人为活动的影响时,依赖于与试验土壤相似的对照土壤中酶活性进行比较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