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家标准计划《空间环境 流星体模型》由 TC425(全国宇航技术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TC425SC1(全国宇航技术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空间环境分会)执行 ,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

主要起草单位 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目录

基础信息

制修订
制定
项目周期
16个月
申报日期
2023-05-10
公示开始日期
2024-04-12
公示截止日期
2024-05-12
标准类别
基础
国际标准分类号
07.040
07 数学、自然科学
07.040 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地理学
归口单位
全国宇航技术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执行单位
全国宇航技术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空间环境分会
主管部门
中国科学院

起草单位

采标情况

本标准非等效采用ISO国际标准:ISO 14200:2021。

采标中文名称:空间环境(自然和人工) 基于过程的流星体和碎片环境模型的实施(轨道高度低于地球静止轨道+2 000公里)。

目的意义

空间中存在着大量的流星体,流星体是行星际或星际起源的固体粒子,流星体的超高速撞击对航天器和/或执行任务宇航员构成重大环境危害。

流星体环境模型将相对于移动航天器的粒子通量描述为质量、速度、方向、高度和轨道倾角的函数。

这些模型可用于估计选择航天器运行轨道时所需的撞击通量,评估特定轨道上的撞击通量,预测防撞操作的频率,以及估计保护设计所需的撞击通量。

不同的流星体模型由不同的组织开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通常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对流星体模型进行标准制定对于研究未来流星体在空间中的数目演化、流星体与航天器的碰撞概率以及可能发生碰撞造成的损伤程度进行确定有着重要作用。

进而可以为航天器空间任务轨道进行合理规划和策略机动调整以及航天器表面保护装置的安装提供规范和参考依据。

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本文件规定了用于选择流星体与航天器碰撞通量计算模型的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地月空间,以及距离太阳20AU距离范围内的所有行星际空间环境。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3 术语和定义 4 符号、代号和缩略语 5 流星体环境模型选用原则 5.1 概述 5.2 流星体环境模型分类 附 录 A (规范性) Grün模型 附 录 B (规范性) Divine模型 附 录 C (规范性) Divine-Staubach模型 附 录 D (规范性) IMEM模型 附 录 E (规范性) MEM模型 附 录 F (资料性) 零星流星体通量模型对比 附 录 G (规范性) 流星体流环境模型 附 录 H (规范性) 流星体轨迹外推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