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计划《航天术语 空间碎片》由 TC425(全国宇航技术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TC425SC5(全国宇航技术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空间碎片分会)执行 ,主管部门为国家标准委。
主要起草单位 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 。
49 航空器和航天器工程 |
49.140 航天系统和操作装置 |
编号 | 语种 | 翻译承担单位 | 国内外需求情况 |
---|---|---|---|
1 | EN | 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 通过制定成我国的术语标准英文版本,有利于我国更广泛地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 |
伴随着频繁的空间活动,空间物体已经遍布于地球轨道上。
其中除少量在轨运行的航天器外,大部分为空间碎片,包括失效的卫星、火箭残骸、爆炸解体产生的碎片等。
目前大于10厘米的在轨空间碎片已经超过36500个,超过1厘米的空间碎片更是高达100万个。
这些空间碎片在地球轨道上高速运行,一旦与在轨航天器发生撞击将会产生巨大破坏力。
外空发生在轨碰撞、事件和冲突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每个解体产生的碎片都可能会威胁到其他空间活动。
2009年美俄卫星相撞产生了数万数以千计的空间碎片,国际社会对此提出了严重的担忧。
2012年国际空间站的机组人员为了躲避一颗由2009年卫星碰撞产生的碎片的近距离交会而被迫在联盟逃生舱内避难。
随着空间活动的不断开展,空间碎片减缓、空间环境感知、空间资源开发与利用、空间环境保护等系列问题不断涌现,为了使得空间物体在拥挤的外层空间中有序运行,多个国家正在寻求全球努力,制定政策来管理使卫星更有效地运行。
空间碎片问题受全球极大关注,它影响各国民用、商业和国家安全活动。
目前虽然有一些相关国际公认的管理规则或规范,包括联合国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准则、外空透明度和建立信任措施、空间碎片减缓指南等,对空间碎片限制的相关行为进行了描述,但由于涉及到的领域广,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宏观,在学界和法律界,有不同认识和理解的地方仍大量存在。
空间碎片相关问题应包含来源、感知、治理、规则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对应监测感知、预测防护、减缓治理以及在轨交通管理等内容。
其中,对空间碎片监测、治理等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对我国参与迫在眉睫的国际太空规则的制定、提出我国独特的太空治理规则思路和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参与和主导有关国际规则制定,首要的工作是要对空间碎片所可能涉及的概念、词汇进行正确理解,形成国际共识。
因此,开展空间碎片相关概念术语的整理和规范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空间碎片术语是开展相关研究与交流及国际合作、国际规则谈判的共同的技术语言和基础。
国外经过多年研究,产生了不少空间碎片研究和技术领域的词汇和概念。
虽然政府间组织——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IADC)的主要宗旨是形成空间碎片技术领域的概念共识和应对措施的共识,但经过多年努力,也只是规范了空间碎片、空间碎片减缓、空间环境修复等仅有的几个概念共识。
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实际工作中,对空间碎片领域相关的概念的理解还是的有很大的差别,如NASA的空间碎片定义包含流星体和轨道碎片,其他多数国家认同空间碎片只包含人造产生的碎片,不包括流星体——相当于美国的轨道碎片,等等。
我国开展空间碎片研究工作近30年,在研究活动中多采用国外提出的说法和概念。
但在使用时不仅出现了许多不同提法,对很多相关技术概念也有不一样的认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有关的空间碎片术语国家标准。
随着我国空间碎片研究工作深入和减缓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我国参与国际外空治理和太空交通规则谈判的活跃度加强,十分有必要制定空间碎片术语标准,一方面对促进我国空间碎片领域研究工作和相关国际交流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参与国际太空规则制定、加入国际太空交通管理体系奠定技术基础。
本标准规定了空间碎片监测、模型与数据、防护和减缓、清除、环境治理和修复,以及国际规则和条约中有关空间碎片治理的相关术语及其定义。本标准适用于卫星、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等航天器,以及运载火箭相关空间碎片领域、太空交通管理和国际外空规则领域涉及空间碎片的相关方面。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有: 1 空间物体(12条) 2 空间系统与运行(22条) 3 空间碎片来源和分类(19条) 4 轨道与轨道区域(29条) 5 环境模型与分析工具(17条) 6 空间碎片监测(17条) 7 空间碎片预警(38条) 8 超高速撞击与防护(46条) 9 空间碎片减缓与清除(22条) 10空间碎片国际规则(15条) 11 空间碎片技术与规则相关组织(9条) 附录A (资料性)常用缩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