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家标准计划《面向制造业的数字化仿真 分类》由 TC573(全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工业和信息化部

主要起草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北京仿真中心安世亚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仿真技术产业联盟北京华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等

目录

基础信息

计划号
20214484-T-339
制修订
制定
项目周期
24个月
下达日期
2021-12-31
申报日期
2020-12-25
公示开始日期
2021-11-10
公示截止日期
2021-11-24
标准类别
基础
国际标准分类号
35.240
35 信息技术、办公机械
35.240 信息技术应用
归口单位
全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执行单位
全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主管部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起草单位

目的意义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持续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为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抢占制造业制高点、塑造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数字化仿真是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水平和程度,受到了政府部门和产业界的普遍关注。

2021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强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融合标准制定,开展制造业数字化仿真等领域的标准研究”。

4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21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也提出“加快数字孪生、供应量管理和协同等领域标准研制”。

当前,数字化仿真已在众多制造领域产品研发设计中得到大量应用,并扩展到生产制造、试验验证、运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中,成为制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方法工具。

深入利用数字化仿真,对于制造企业降低开发成本、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市场竞争优势,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持续创新型企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大多数制造企业,对数字化仿真的认识和运用不够深入和系统,对于当前存在哪些类型的数字化仿真、哪些制造环节可以开展数字化仿真、以及数字化仿真与制造业场景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缺少基本的、统一的认知,阻碍了数字化仿真效能的充分发挥。

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业数字化仿真的应用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

为加快数字化仿真在制造业的深度应用和普及推广,为制造业开展数字化仿真提供依据和指引,由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安世亚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面向制造业的数字化仿真系列标准研制。

本标准作为该系列标准之一,从多个维度对制造业正在使用和尚待发展的数字化仿真进行分类梳理和系统阐述,是面向制造业的数字化仿真系列标准中基础性标准,将为制造业统一认知并系统开展数字化仿真提供依据,并为后续面向制造业的数字化仿真研制奠定基础。

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本标准从仿真应用类型、仿真系统类型和仿真方法类型三个彼此关联、互相正交的维度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细分。在仿真应用类型维,按照工业类型、产品生命周期、制造系统范围等维度进一步细分,梳理出18个仿真类型;在仿真系统维,按照仿真颗粒度、仿真模式、系统架构等维度细分,梳理出12个仿真类型;在仿真方法类型维,按照学科领域和模型特定维度细分,梳理出22个标准类型。标准全文共包含52个仿真类型,全面覆盖目前正在使用和尚待发展的各类制造业数字化仿真,并对各类仿真给出了说明和解释。 本文件适用于面向制造业的数字化仿真分类。可为制造企业系统认知数字化仿真、根据其需求确定拟开展的数字化仿真类型提供依据,并为数字化仿真产品提供商、服务商以及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开展数字化仿真相关研究和服务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