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家标准计划《设施管理 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由 TC581(全国设施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主要起草单位 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目录

基础信息

计划号
20214607-T-604
制修订
制定
项目周期
18个月
下达日期
2021-12-31
申报日期
2020-07-07
公示开始日期
2021-11-23
公示截止日期
2021-12-07
标准类别
管理
国际标准分类号
91.140.01,03.080.99
91 建筑材料和建筑物
归口单位
全国设施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执行单位
全国设施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主管部门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起草单位

采标情况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国际标准:ISO 41001:2018。

采标中文名称:设施管理 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目的意义

设施管理(FM)及相关领域对社会、社区、组织和每一个与组织相关的个人的效率、生产力和经济产生直接影响。

它同时也影响大部分人口的宜居、健康和福祉。

设施管理行业和相关服务影响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生产效率、工作生活、娱乐生活、社交生活和非工作生活等等。

虽然设施管理有如此广泛的影响,但直到最近,各类组织和各国政府才开始认识到,在设施管理的基本原理方面达成共识,会直接影响着世界各地的社会和经济体的生活质量。

此类标准的制定便会提升这一重要行动,并且以提高其对社会相关层面的影响力为目标。

所以整体而言,设施管理市场的发展因缺乏全球通用结构和关联标准而受到阻碍,尤其对于小型企业来说更为不利,无论它们是买方还是供方,都会面临参与其各自市场的实际障碍。

作为结果,设施管理行业迫切需要可用于评估和衡量设施管理服务和体系的基准。

而针对评估和衡量设施管理组织进行标准制定的需求正是当前全世界的需求。

这正是ISO41001管理体系标准出台的驱动因素和目的所在。

为了在全球竞争环境下生存,设施管理需求组织和服务供应商必须在彼此之间,以及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就使用通用原则、术语、概念,包括组织效益的测量和基准比较分析等进行沟通交流。

本标准会刺激组织的成熟度和竞争力,提升组织对标准的关注度,提高跨国商品和服务交付的质量水平。

设施管理 管理体系标准的价值包括: ——提升劳动生产率、安全和健康和福利; ——改进不同国家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组织之间的就要求和方法所进行的沟通; ——改善竞争并应因此提升成本效益; ——改进服务一致性并因此降低买方风险; ——开放市场迎接新的设施管理服务供应商; ——为小型企业和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小型企业提供一个通用的平台。

本标准鼓励组织在建立、实施设施管理管理体系并改进其有效性时采用过程方法,通过满足顾客的要求,来提升顾客满意度。

当过程方法用于设施管理管理体系时,它强调了下列事项的重要性: ——通过整合的组织和设施管理规划过程来了解并满足需求组织的要求; ——经整合的规划过程与设施管理管理体系六大支柱(条款)之间的关系; ——与设施管理管理体系六大支柱和认证评估主体有关的文件资料; ——在管理层面背景下的上述所有事项;战略层面、战术层面和运作层面; ——基于客观测量的过程持续改进。

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在管理组织运营活动和风险的背景下,计划、建立、实施、运行、监控、审查、维护和提供一个文件化设施管理管理体系的要求。 本标准中所规定的要求并非针对特定部门,旨在适用于所有组织,或其组成部分,无论该组织属于公共部门还是私营部门,也无论该组织的类型、规模、性质及地理位置。这些要求的适用程度取决于组织的运行环境和复杂性。这也会受到规模和地理位置多样性的影响,在某些地域这类标准会带来巨大收益。本标准既适用于内包的设施管理服务供应,又适用于外包的设施管理服务供应。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希望实现下列事项的组织: ——建立、实施、维护和改进设施管理管理体系; ——确保其自身符合其所宣称的管理方针; ——通过下列事项证明符合本标准: ? 作出自我决定和自我声明;或者 ? 通过组织内部有兴趣的各方寻求一致性的确认,例如客户;或者 ? 通过组织外部的各方寻求自我声明的确认;或者 ? 通过经认可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寻求设施管理体系的认证。 本标准中的所有要求都旨在被纳入设施管理管理体系。本标准的适用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设施管理组织的总体任务和方针,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其发挥作用的地理位置和条件。本标准还在附录A中提供了如何适用本标准的资料性指南。 设施管理管理体系的核心过程以领导力(见第5章)为起点,之后为批准政策、根据战略目标调整设施规划(见第6章),并以财力、人力、技术资源到位的形式确保必要的支持(见第7章)。在前三个战略支柱到位的情况下,组织可通过实施和控制运行过程、以整合的方式来交付各种各样的服务项目(见第8章)。绩效评估(见第9章)须用于监控目标并确保目标得以实现。为了完成绩效改进循环(见第10章),应开展由利益相关方调查设施研究和基础比较分析组成的审查工作,以便识别并实施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