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家标准计划《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由 TC210(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文化和旅游部(文化)

主要起草单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浙江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东部华侨城旅游度假区

目录

基础信息

计划号
20194446-T-357
制修订
修订
项目周期
12个月
下达日期
2020-01-13
申报日期
2019-05-09
公示开始日期
2019-11-12
公示截止日期
2019-11-26
标准类别
管理
国际标准分类号
03.200
03 社会学、服务、公司(企业)的组织和管理、行政、运输
03.200 娱乐、旅游
归口单位
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执行单位
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主管部门
文化和旅游部(文化)

起草单位

目的意义

度假旅游已经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我国文化与旅游进一步深化融合、旅游业供给侧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等新时代战略方向的进一步提出,以及当前旅游度假区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国家标准(GB/T26358-2010)的修订、优化工作势在必行。

1)标准实施以来已积累大量可供参考的基础数据 我国于2011年开始颁布实施了《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国家标准(GB/T26358-2010),其后编制了相关配套的细则及管理办法,正式开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评定工作。

但2011版标准编制时,我国度假旅游的发展尚不成熟,市场还未形成可供参考的系统性基础数据积累,该标准的编制是结合国内外相关经验所进行的摸索性试验,当时主要着眼于解决“有”“无”的问题。

自2011年标准实施以来,全国已经陆续获批26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00余家省级旅游度假区,大多数省份已经建立评价机制。

这些旅游度假区的蓬勃发展为我国对度假旅游进一步优质发展的引导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也为《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GB/T26358-2010)的条款修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优化、校正依据。

2)旅游度假区近年来快速发展中暴露出大量问题 随着市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我国旅游度假区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大量问题,如: ? 尚未形成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度假区”这一概念的统一认识,一些旅游度假区甚至直接把景区挂上旅游度假区的牌子; ? 全国旅游度假区发展极不均衡,区域差异很大;中西北部旅游度假区的产业模式不清,盲目开发,政府承担着高额负债; ? 度假区设施建设受到土地政策制约较大,旅游规划与国土、城乡规划的良性互动关系没有建立起来,旅游建设用地缺乏保障; ? 旅游度假区中引入的一些新业态无法在原有管理框架中找到对应的主管部门,或受制于已有政策规范而不得不削足适履,导致新业态发展不能一帆风顺; ? 一些旅游度假区生态意识不强,导致在环保督查过程中丧失了核心资源; ? 大量旅游度假区由原来的新城、高等级观光景区服务区、各类园区等转型发展而来,带有很强的发展城建和观光的惯性思维,重开发、重流量,缺少运营思维、内容思维和用户思维,缺少对空间发展结构进行度假化转型的意识; ? 大量旅游度假区对旅游度假区“住”的本质理解不到位,对营造度假生活氛围、引领度假生活方式等认识不足,对度假住宿设施的核心作用、度假功能的综合集聚性等缺乏重视和引导。

本次标准修订基于上述背景,旨在结合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同时破解现实发展问题,对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进行优化,以利于高质量地引导旅游度假区的健康快速发展,以品质提升为关键,以更高质量、更加绿色、更加丰富的度假产品和服务体验来满足游客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

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1、范围:本标准在2011版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的依据和条件;本标准适用于中国境内各种类型的旅游度假区。 2、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 1)对原标准中的部分“基本条件”进行修订,避免一刀切、一边倒。如对统一管理机构、高品质度假住宿设施等加以多元化引导; 2)对原标准中涉及到量化数据的具体指标,根据已有旅游度假区的调查数据进行优化调整;如住宿设施类型配比、游客规模、客房数、各类比例、以返租托管等方式参与旅游服务的房地产数量等指标; 3)对原标准指标体系中从评价和实际引导效果角度看意义不大的部分条目进行适当删减,如平均容积率、绿地率等;提高评价性指标的权重,适当降低引导性指标的权重; 4)根据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与旅游双轮驱动、推动全域旅游、加快旅游业供给侧改革与转型等战略方向的需要,探索增加以下方面的引导性内容: ? 在用语和结构上进一步与景区加以区别,以便引导度假区管理者进一步转变传统的景区发展思维,比如:进一步廓清旅游度假区概念;强化度假环境的评价,弱化度假资源的概念;强调承载综合功能的度假住宿设施,而不是将吃住行购并列;强调网状而非线性游憩和服务系统;强调围绕度假住宿设施形成宜人尺度、综合功能的度假组团; ? 增加对空间发展模式及产业发展模式方面的引导:探索增加创建区与协调区、城区与度假区、度假区与社区等区域产业统筹发展的引导;探索对大型度假区组团式空间发展模式的引导;对旅游度假区与自然保护地、A级景区的边界关系加以引导;对依托共同品牌资源建立的系列旅游度假区加以引导; ? 适应近程自驾游客为主的现实需求,适当弱化大交通区位的评价指标,强化区域交通的易达性、舒适性指标; ? 进一步优化住宿接待设施的分级分类评价,鼓励多元发展;进一步优化产品多元化、客群丰富化、服务精细化的引导性指标和标准;细化主题产品精细化、特色化的引导指标;增加园区微交通系统的多样化、特色化要求;鼓励结合地域或主题文化的文创项目及旅游购物产品的开发;强化对新业态机制保障方面的引导; ?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领,引导度假区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密切衔接; ? 经营管理方面,强化信息化、数据化的深度应用,对管理监测系统、公众评价与反馈系统、专类人才培养等方面强化引导;加强对管理者运营思维、内容思维、用户思维的指标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