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家标准计划《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 第5部分:人脸图像数据》由 TC28(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TC28SC37(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特征识别分会)执行 ,主管部门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要起草单位 新大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深圳市俊成兴邦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广电运通金融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海峡物联网应用促进中心

目录

基础信息

计划号
20202577-T-469
制修订
修订
项目周期
18个月
下达日期
2020-08-07
申报日期
2019-05-03
公示开始日期
2020-04-03
公示截止日期
2020-04-20
标准类别
基础
国际标准分类号
35.240.15
35 信息技术、办公机械
35.240 信息技术应用
35.240.15 识别卡和有关装置
归口单位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执行单位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特征识别分会
主管部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起草单位

采标情况

本标准非等效采用ISO/IEC国际标准:ISO IEC 19794-5:2011。

采标中文名称: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 第5部分:人脸图像数据。

目的意义

经过多年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已有长足进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普及。

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对输入的脸型、脸部各器官的位置、特征等与已知的人脸进行分析对比,从而验证用户真实身份。

与传统身份识别方法相比,人脸识别有独特的优势,一是简单便捷,用户只需当场打开手机完成拍摄即可,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用户认证体验。

二是身份验证可靠性更高,通过当场动态拍摄与公安网等可靠照片进行比对,可以有效解决盗用他人证件、伪造证件进行开户的问题。

最近几年,数字人脸图像被用于包括身份检查和计算机自动人脸识别在内的多种应用中。

急需规定一种数字人脸图像的标准数据格式以便满足各供应商之间的互用性。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为要求交换人脸图像数据的人脸识别应用提供一种人脸图像格式。

典型的应用有: 1——用人脸图像进行身份检查,人脸图像经过充分处理以便执行身份检查人员能够确认例如痣和伤疤这样能用于识别身份的小特征; 2——通过将人和人脸图像进行比对完成身份识别; 3——计算机自动人脸生物特征识别(一对多搜索); 4——计算机自动人脸生物特征验证(一对一比较)。

为了能让这些应用在各种设备上使用,包括那些需要在有限资源内进行数据存储的设备,也为了提高人脸识别的精确性,本部分不仅规定了数据格式,还规定了场景约束(光源、姿态、表情等)、图片属性(定位、拍摄设备焦距等)、数字图像属性(图像分辨率、图像尺寸等)。

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1.范围 GB/T 26237的本部分 1——规定了一张/多张相片和人脸图像短视频流的存储、记录和传输的数据格式。规定了人脸图像拍摄时的场景约束; 2——规定了人脸图像的拍摄方法; 3——规定了数字人脸图像的存储格式; 4——规定了适用于GB/T 26237这一部分的一致性测试方法、测试断言和测试过程的要素。 5——提供了人脸图像拍摄的最佳范例。 6——规定了一致性测试方法、测试断言和测试过程的要素。 本部分适用于人脸图像数据的记录、存储和传输。 本部分规定的一致性测试方法不适用于: -生物特征产品的其他特性测试或生物特征产品的其他类型测试(例如接受度、性能、鲁棒性、安全性), -不产生符合GB/T 26237本部分要求的数据记录的系统符合性测试。 2.主要技术内容: 基础人脸图像:这是基本的人脸图像类型,记录格式包括标题和数据。所有人脸图像类型都遵循此类型的属性。 这种图像类型没有指定强制性场景、照片和数字的要求。 正面人脸图像:基本脸部图像类型,符合适用于正面人脸识别和/或人体检查的附加要求。 完全正面人脸图像:人脸图像类型,指定具有足够分辨率的正面图像用于人体检查以及可靠的计算机人脸识别。 这种类型的脸部图像类型包括大多数情况下所有头发的全头,以及颈部和肩部。 此图像类型适用于永久存储脸部信息,适用于护照,驾驶执照和“照片”图像的肖像。 标记正面人脸图像:正面图像类型,根据图像的宽度和高度指定具有特定几何尺寸的正面图像和眼睛定位。 这种图像类型适用于最小化计算机人脸识别任务(如验证)的存储要求,同时仍然提供供应商独立性和人员验证(相对于需要更多细节的人体检查)能力。 后处理正面人脸图像:将数字后期处理应用于捕获的图像可以修改该图像,使其更适合于自动人脸识别。 后处理的前脸人脸图像类型被认为是这些类型的人脸图像的交换格式。 基础人脸3D图像:基本3D图像类型是所有3D脸部图像类型的基本图像类型。 所有3D人脸图像类型都遵守这个图像类型的规范要求。 完全正面人脸3D图像:完全正面3D图像类型将完整正面2D图像与额外的3D信息结合在一起。 标记正面人脸3D图像:令牌正面3D图像类型将令牌正面2D图像与额外的3D信息组合在一起。 与GB/T 26237.5-2014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引言最后部分增加“此外,标准的这一部分同时支持二进制编码和XML编码,以支持一系列用户需求。使用二进制编码,可以用于传输带宽或存储受限的环境;使用XML编码,可满足现代IT架构的要求;用户可视环境需要选用二进制编码或XML编码。”。 ——在1.范围增加了 “ 生物特征产品的其他特性测试或生物特征产品的其他类型测试(例如接受度、性能、鲁棒性、安全性)”,“不产生符合GB/T 26237本部分要求的数据记录的系统符合性测试”。 ——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了 “GB/T 17966-2000?微处理器系统的二进制浮点运算” ——在4. 缩略语中增加了“UTC”与“XML” ——增加了“6.5.1 结构” ——6.5.9.2 中“深度旋转角 BY 编码应以字节值从-180 到 180 除 2 求余”改为“深度旋转角Y按实际值计算,-180≤Y < 180,角深度旋转角BY应储存在1个字节中,值从0到180”。 ——6.5.9.3中“深度旋转角 BP 编码应以字节值从-180 到 180 除 2 求余”改为“深度旋转角Y按实际值计算,-180≤Y < 180,角深度旋转角BP应储存在1个字节中,值从0到180”。 ——6.5.9.4中“深度旋转角 BR 编码应以字节值从-180 到 180 除 2 求余”改为“深度旋转角Y按实际值计算,-180≤Y < 180,角深度旋转角BR应储存在1个字节中,值从0到180”。 ——更换了6.6.6中 图8“具有MPEG4对应点(红色)和不具有MPEG4对应点(蓝色)的人体测量学标记点”。 ——修改了6.6.6表15中“go、AC、sto、pa、obs”的点编码以及MPGE4编码。 ——6.10.4中 “每个因子都以4字节的浮点数值表示”替换为“每个因子都以4字节的浮点数值表示,并按照GB/T 17966-2000?微处理器系统的二进制浮点运算,单精度二进制浮点格式(即“binary32”格式)的定义进行编码。NaN(非数字)、正inf(无穷大)和负inf的值不应被编码。” ——增加了“15注册格式类型ID”。 ——增加了“附录E(规范) 一致性测试方法” ——增加了“附录F(规范) XML模式定义” ——增加了“附录G(信息) XML模式编码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