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家标准计划《智能制造 基于OID的异构标识解析体系互操作》由 339-1(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归口 ,主管部门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

主要起草单位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等

目录

基础信息

计划号
20182051-T-339
制修订
制定
项目周期
24个月
下达日期
2018-10-16
申报日期
2018-03-01
公示开始日期
2018-06-15
公示截止日期
2018-07-13
标准类别
基础
国际标准分类号
35.100.10
35 信息技术、办公机械
35.100 开放系统互连(OSI)
35.100.10 物理层
归口单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
执行单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
主管部门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

起草单位

目的意义

在信息技术发展初期,由于计算机性能差、带宽受限,为避免程序过于复杂而导致内存崩溃,制造领域信息系统通常采用面向过程的设计方式。

随着工业产业朝着自动化方向发展,所涉及的环节日益复杂,尤其是面对跨系统、跨平台协同应用时,面向过程的系统变得日益膨胀,编程复杂,极易崩溃。

与此同时,伴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升、网络处理能力的增强,智能制造产业逐步具备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基础,各制造企业网络互联、协同开发成为发展趋势。

为保证各信息处理对象的唯一性,实现精准的对象信息定位和互操作,便成为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所在。

OID作为ISO/IEC、ITU国际机构联合推动的全球化标识体系,用于唯一地标识“通信和信息处理世界中的任何对象”,将有助于促进智能制造产业在规范、有序、协同模式下健康发展。

基于OID的异构标识解析体系通过遵从面向“对象”(规范化数据和操作方法模块)的设计开发思想,依托全球化OID标识体系建设,实现现实世界有序、规范化的抽象建模,利用对象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来模拟传统制造产业各类对象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进而优化智能制造产业的信息系统开发方式,有效提高智能制造产业的协同工作效率。

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本标准针对基于OID的异构标识解析体系互操作技术开展研究,提出了总体设计架构,规范了工业互联网环境下制造对象分类准则和互操作系统建设规范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和运维管理。

国家级科研专项支撑

2016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面向制造业的标识解析关键技术标准试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