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家标准计划《秦川牛》由 TC274(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农业农村部

主要起草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目录

基础信息

计划号
20184360-T-326
制修订
修订
项目周期
24个月
下达日期
2018-12-29
申报日期
2017-12-11
公示开始日期
2018-07-26
公示截止日期
2018-08-10
标准类别
其他
国际标准分类号
65.020.30
65 农业
65.020 农业和林业
65.020.30 动物饲养和繁殖
归口单位
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执行单位
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主管部门
农业农村部

起草单位

目的意义

秦川牛是我国52个地方黄牛品种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之一,因产于八百里秦川的陕西省关中地区而得名。

秦川牛毛色有紫红、红、黄三种,角短而钝,质地细致,呈肉色,多向外下边或向后稍弯。

鼻镜和眼圈多粉红色,尾帚多为白色或灰白色毛。

蹄壳多为红色。

皮薄毛细。

体格高大,成年公牛平均体高145cm以上,体重650kg以上;母年体高135cm以上,体重430kg以上。

秦川牛肉役兼用,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强、肉质好等优点,是陕西及陕甘宁毗邻地区肉牛产业的主导品种,也是农业部自“九五”以来向全国主推的地方黄牛品种,已被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为改良我国地方黄牛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国之瑰宝”。

目前陕甘宁三省区秦川牛总存栏450多万头。

由于秦川牛还不是专门化肉牛品种,生长发育较慢、种群繁殖速度较慢,早熟性与国外肉牛品种相比有较大差距,作为单胎动物,繁殖周期长,种群繁殖速度较慢,影响了其选育改良和产业化进程。

此外肉品质方面,秦川牛所产牛肉大理石花纹较少、秦川牛优质牛肉切块率约35%,与专门化肉牛品种40%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亟需选育提高。

近30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昝林森教授团队以“优质、高效、安全、标准化”健康养殖为指导思想,综合应用开放核心群育种技术、AI、MOET、分子标记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及活体性能测定技术,对秦川牛进行肉用选育改良,着力改善其肉脂品质和产肉性能,积极培育秦川肉牛新品系(种),力求为构筑我国肉牛现代育种技术体系、解决我国近来肉牛群体资源短缺等严重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秦川牛国家标准首次制定于1986年,并与2003年进行了修订,目前使用的秦川牛标准(GB 5797-2003)主要包括肉用性能、泌乳性能、繁殖性能、体尺指标、体重指标等。

删除了过时的役用性能指标,并对繁殖指标进行了简化,修改了日增重、屠宰率、眼肌面积等指标,并把体尺测量的年龄划分由8个简化为4个,方便实施操作。

该标准实施10多年来,在促进秦川牛选育改良及其产业化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随之调整和改变,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优质牛肉的需求都在进一步扩大。

在这个大形势下,加快秦川牛肉用选育改良,支撑现代肉牛产业发展,培育适应性强、抗逆性好、产肉量高、肉质鲜嫩、风味独特的优质秦川肉牛新品种,很有必要。

因此,为了适应秦川牛向专门化肉牛品种培育的要求,对已经使用了15年的秦川牛国标进行修订就显得很迫切和很有必要。

通过修订该标准,可以引导秦川牛肉用选育改良方向和提升育肥饲养技术水平,提高其胴体重及整齐度和肉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品种更新换代,促进农民增收。

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秦川牛的品种特征、种牛等级鉴定、良种登记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秦川牛的品种鉴别和种牛等级鉴定。 主要技术内容: 一、品种特征 1、秦川牛毛色有紫红、红、黄三种,以紫红及红色最多,角短而钝,质地细致,呈肉色,多向外下边或向后稍弯。鼻镜和眼圈多粉红色,尾帚多为白色或灰白色毛。蹄壳多为红色。皮薄毛细。体格高大,成年公牛平均体高145cm以上,体重650kg以上;母年体高135cm以上,体重430kg以上。 2、生产性能 ①肉用性能:在维持饲养标准的170%条件下,12月龄~24月龄日增重公牛1.0kg,母牛0.8kg;24月龄屠宰率公牛64%,母牛59%;净肉率公牛53%,母牛51%;眼肌面积公牛88cm2,母牛73cm2。肉质细嫩、多汁,大理石纹明显,剪切值≤3.1kg。 ②泌乳性能在一般饲养条件下,1胎~2胎泌乳量850kg以上;3胎以上泌乳量1100kg以上。乳脂率4.7%,乳蛋白质4.0%。 繁殖性能在维持饲养标准的130%条件下,秦川牛母牛的初情期为8-10月龄,初配年龄16-18月龄,繁殖年限为8~10岁,繁殖率80%~90%。公牛出生重28kg,母牛26kg。公牛12月龄性成熟,18月龄开始配种,使用年限10岁,射精量5~7ml,精子密度5亿/ml以上,原精液精子活力一般大于0.7。 二、鉴定标准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实际需要,秦川牛从肉役兼用向专门化肉用方向选育。 1、外貌鉴定 ①外貌评分标准:按外貌与气质、整体结构、前躯、中躯、后躯、肢蹄等方面,评出总分; ②凡全身毛色较浅,颜面(鼻梁部分)有少量黑毛,鼻镜有少数乌斑或黑点,蹄色黑红相间,或腹下有少量白毛者,在品种特征一项中应适当扣分,公牛总评时不能进入特级; 2、体重 先评定体重等级,然后将体重等级折合为分数。给分多少依体重的实际数值而变化。 3、综合评定 ①后备种公牛和母牛的综合评定指数根据外貌、体尺和体重三项指标,各性状依其重要性进行加权,计算综合评定指数,然后将综合评定指数换算成综合等级。 ②种公牛的综合评定以后裔测定为主,参考其他各项指标。如外貌评分,体尺和体重三项综合等级低于后代等级者,须降低一级。如未经后裔测定,可暂按外貌、体尺和体重三项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三岁以后没有后代测定结果的种公牛,禁止使用。 秦川牛国家标准首次制定于1986年,并与2003年进行了修订,目前使用的秦川牛标准(GB 5797-2003)主要包括肉用性能、泌乳性能、繁殖性能、体尺指标、体重指标等。删除了过时的役用性能指标,并对繁殖指标进行了简化,修改了日增重、屠宰率、眼肌面积等指标,并把体尺测量的年龄划分由8个简化为4个,方便实施操作。该标准实施15年来,在促进秦川牛选育改良及其产业化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秦川牛肉用选育工作的持续开展,秦川牛的体型外貌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肉用体型更加明显,产肉性能进一步提高。现行标准已难以指导秦川牛的选育工作,需要加以修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