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家标准计划《非洲猪瘟诊断技术》由 TC181(全国动物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农业农村部

主要起草单位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目录

基础信息

计划号
20191044-T-326
制修订
修订
项目周期
24个月
下达日期
2019-03-28
申报日期
2017-08-03
公示开始日期
2019-01-03
公示截止日期
2019-01-18
标准类别
方法
国际标准分类号
11.220
11 医药卫生技术
11.220 兽医学
归口单位
全国动物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执行单位
全国动物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主管部门
农业农村部

起草单位

目的意义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家猪和野猪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100%,世界范围尚无疫苗可用于预防,我国生猪存栏数量占世界半数以上,一旦传入后果不堪设想。

近年来,非洲猪瘟在俄罗斯持续蔓延,并不断往东传播,现已扩散到远东地区伊尔库兹克,传入我国风险空前加大,是我国重点防范的头号重大外来动物疫病。

防治非洲猪瘟,预防是关键,诊断技术储备是基础之一。

近年来,随着对非洲猪瘟诊断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无论是在病原学还是在血清学方面都研发了新技术并形成标准、产品,相比以前方法检测的敏感性更高、特异性更强、耗时更短、通量更大,更加适应当前非洲猪瘟诊断工作需要。

对相关国外先进标准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立项开展《非洲猪瘟诊断技术》的修订工作,加入相关新技术、新方法,积极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是强化我国非洲猪瘟防控技术储备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必将为有效降低非洲猪瘟传入和扩散风险,提高非洲猪瘟防范和处置能力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1. 范围 修订《非洲猪瘟诊断技术》国家标准,实现“国家标准国际化”,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非洲猪瘟诊断技术要求,指导和规范我国各级兽医及相关实验室的非洲猪瘟诊断工作。 2. 主要技术内容 ASF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分两类:第一类包括病毒的分离、病毒抗原及核酸的检测,第二类为抗体的检测。在系统梳理现行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目前处于无疫状态以及各级实验室的诊断能力,本修订项目拟设置如下主要技术内容: 2.1 病原学诊断技术 2.1.1 病毒分离与血细胞吸附试验 增加病毒分离与血细胞吸附试验。将经处理过的样品接种猪外周血单核细胞,并加入猪红细胞,连续培养7d,每天观察红细胞吸附现象和细胞病变。该方法仍然是最敏感的非洲猪瘟病毒鉴定技术。 2.1.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更新原标准的PCR方法。以ASFV P72蛋白的编码基因B646L为扩增对象,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ASF PCR检测方法。拟建立方法中所用的ASFV引物,能够与CSFV引物一起用于多重RT-PCR反应中,在一次反应中鉴别2种病毒的核酸。 2.1.3 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 增加实时PCR方法。同样以ASFV P72蛋白的编码基因B646L为扩增对象,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可对扩增产物进行实时监测。实时PCR较为先进,对扩增产物进行自动检测,规避了核酸电泳等后续操作所带来的污染风险,而且多数情况下检测敏感性高于普通PCR。 2.2 血清学诊断技术 2.2.1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LSA) 更新原有标准的间接ELISA方法。以重组表达的ASFV蛋白为包被抗原,设置空白对照孔,建立间接ELISA检测流程,检测样品中ASFV特异性抗体。 2.2.2 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增加阻断ELISA方法。以纯化ASFV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以该蛋白特异性单抗阻断血清中ASFV抗体与包被抗原的结合,建立阻断ELISA检测流程,测定样品中ASFV特异性抗体。

国家级科研专项支撑

2017YFD05108、边境地区外来动物疫病阻断及防控体系研究、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