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家标准计划《电气绝缘用薄膜 第3部分:电容器用双轴定向聚丙烯薄膜》由 TC51(全国绝缘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主要起草单位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南洋华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桂林格莱斯科技有限公司桂林赛盟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四川东材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国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铜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泉州嘉得利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桂林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理工大学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气动力装备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等

目录

基础信息

计划号
20242894-T-604
制修订
修订
项目周期
16个月
下达日期
2024-09-29
申报日期
2024-03-11
公示开始日期
2024-08-09
公示截止日期
2024-09-08
标准类别
产品
国际标准分类号
29.035.99
29 电气工程
29.035 绝缘材料
29.035.99 其他绝缘材料
归口单位
全国绝缘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执行单位
全国绝缘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主管部门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起草单位

采标情况

本标准修改采用IEC国际标准:IEC 60674-3-1:2021。

采标中文名称:电气绝缘用薄膜 第3部分:单项材料规范 第1篇:电容器用双轴定向聚苯烯(PP)薄膜。

目的意义

电容器用聚丙烯薄膜通过双向拉伸工艺制成,具有厚薄均匀性好,机械强度高,电气性能优异的特点,卷制电容器介质损耗小,绝缘电阻高的特点。

主要用于金属化膜电容器和箔式电容器,如交流电动机电容器、低压并联电力电容器、节能灯具电容器、混合动力汽车用电容器、直流电容器等。

我国修改采用IEC 60674-3-1:1998制定的现行GB/T 13542.3-2006《电气绝缘用薄膜 第3部分:电容器用双轴定向聚丙烯薄膜》,该标准在提高和稳定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该标准标龄已达18 年,随着高端柔直用直流电容器、光伏等新能源逆变器用直流电容器等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对聚丙烯薄膜性能要求更加高端化、精细化,现行标准的产品类型和规格已经不能完全涵盖现在的生产和技术应用需要,产品的性能及技术要求急需根据当前技术发展和市场应用需求进行修订。

通过修订该标准以更加适合于电容器用聚丙烯薄膜产品的研制、生产、质检及贸易提供统一的评判标准,进一步提高或稳定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对电容器用聚丙烯薄膜生产及用户应用等各方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本项目属绝缘材料标准体系中的项目(体系表中第156项,编号:0905101050001003),开展了标准修订前期预研工作(详见预研报告),具备了相应的技术研究和标准验证基础。

是属跨行业跨领域用(机电设备、电力电网、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材料标准。

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1、标准范围: 标准规定了电容器介质用双轴定向聚丙烯薄膜的要求,该薄膜应具有光滑的表面或粗糙的表面; 当要求真空金属化时,还应经过电晕处理。适用于电容器介质用双轴定向聚丙烯薄膜。 2、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标准内容包括聚丙烯薄膜的理化性能、电气强度、电气弱点、长期耐热性、湿润张力、吸液性、与浸渍剂的相容性、浸渍状态下的损耗因数、空隙率、表面粗糙度等性能指标;还规定了卷膜特性要求以及各技术性能所适用的试验方法。 3、标准主要修订以下技术内容: ——增加了3型高电气强度薄膜(厚度≤3.5μm)分类(见第4章); ——更改了1型薄膜宜选用厚度,增加1b型薄膜厚度公差要求(见7.1,2006版的5.1); ——增加了3型薄膜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要求(见8.1,表1); ——将相对电容率性能要求由“2.2±0.2”更改为“2.2±0.1”(见8.1,表1,2006版表1); ——增加了表面粗糙度试验方法及相应要求(见8.1,表1); ——增加了1b型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收缩率要求(见8.1,表2); ——增加了3型薄膜各标称厚度在23℃和105℃下直流电气强度要求(见8.2.1,表3); ——增加了1b型薄膜在“4.5μm,4.8μm,5.8μm,6.0μm,6.3μm”标称厚度下直流电气强度的要求(见8.2.1,表4); ——增加了交流电气强度试验要求(见8.2.2); ——电气弱点增加了方法C1(铝箔电极)和方法C3(有空隙的金属电极)的两种方法及对应要求,增加了2.5μm,2.8μm,3.0μm,3.5μm标称厚度规格及对应要求,增加了1b型薄膜在“4.5μm,4.8μm,5.8μm,6.0μm,6.3μm”标称厚度下电气弱点的要求(见8.3,表5,表6,2006版的表3); ——湿润张力增加适用类型要求(见8.5,2006版6.5); ——删除了空隙率计算公式以及标称厚度和对应要求(见8.9,2006版6.9); ——接头数量增加了3型薄膜要求(见9.2,表7,2006版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