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计划《质量成本核算与控制指南》由 TC151(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国家标准委。
主要起草单位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 。
03 社会学、服务、公司(企业)的组织和管理、行政、运输 |
03.100 公司(企业)的组织和管理 |
03.100.40 研究和开发 |
质量成本是企业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反映出企业所采取的产品质量策略,包括一切防止质量缺陷的支出、评估及确保产品达到质量标准要求的支出,以及出现质量问题后善后工作的各项支出。
质量成本数据可以视为是一种重要的评估手段,将其应用于质量改善,可达到减少直至最终消除企业补救性支出的目标。
实施质量成本管理,实质上是企业通过预防性支出,减少了补救性支出,进而确保利润。
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的新形势下,引导企业加强质量成本测算与控制工作,对于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指导作用。
1991年,我国发布了《质量成本管理导则》(GB/T 13339-1991),该标准给出了质量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预测与计划、核算与分析、控制与考核以及质量成本报告等,为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提供了一定有益指导。
但由于质量成本的具体内容和数据在不同行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诸如在建筑行业“预防成本”、“鉴定成本”难以区分,“质量损失率”指标数据获得难、一致性差等问题,使该标准的统计、应用效果受到了影响,因此于2004年废止。
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恢复〈质量损失率的确定和核算方法〉国家标准或抓紧制定替代标准的建议》。
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组织SAC/TC151对质量损失率的核算进行研究,面向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建筑工程等不同行业重点企业开展调研,摸清企业开展质量成本、质量损失统计的现状。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诸多企业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并未对质量成本进行着重考虑和重视,导致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缺乏有效控制手段、顾客和员工满意度不高等现象;另外,一些企业想将质量成本、质量损失率作为质量工作考核的参考、作为成本管理的工具,但由于目前国家标准缺失,对指标的确定和测算存在范围不一致、方法不统一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该指标的应用价值。
综上,有必要在原有标准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当前企业对质量管理工作的新需求,重启质量成本相关标准的研究,充分征求工业经济、统计、财务、质量控制、质量改进、风险管理等不同领域专家的意见,综合考虑不同行业质量成本的内涵和特点,提出覆盖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综合反映各类质量成本的原则性的指标体系,对质量成本的定义、范围、测算、控制开展多方调研与分析,提出适应企业当前发展需求的质量成本核算与控制应用指南标准,为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提供通用性、原则性的指导,为不同行业对质量成本的理解、核算方法提供一致性的基础,引导企业加强质量成本统计工作,对于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指导作用。
本文件规定了质量成本的内容和实施质量成本核算、控制的内容和程序,适用于企业对质量成本的实施和管理。 本标准规定了质量成本领域的基本术语和定义,包括质量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外部质量保证成本、显见质量成本、隐含质量成本、质量损失率、总产值等。 主要技术内容包括:质量成本指标体系、质量成本科目设置和质量成本核算与控制三部分。 其中质量成本指标体系明确了质量成本核算时可供选择的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包括比较基期和比较基数、预防成本率、鉴定成本率、内部损失率、外部损失率、质量损失率、产品成本内部质量损失率、单位产品质量成本等。 质量成本科目设置给出了质量成本三级测算科目及具体的测算内容。 测算方法给出了质量损失率的计算公式等内容。 质量成本核算与控制,提出了预测、计划、核算、分析以及控制与改进五个部分。预测指出开展质量成本预测是应先明确预测的时间范围,以及可以参考的数据资料来源。计划指出了质量成本计划与企业其他类别计划的关系,明确了质量成本计划的内容和类型。核算提出了核算的办法、周期、数据采集的渠道以及质量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分析明确了对质量成本开展分析时应包含的内容。控制与改进提出了具体的步骤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