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家标准计划《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格式 BUFR》由 TC346(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中国气象局

主要起草单位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目录

基础信息

计划号
20241682-T-416
制修订
制定
项目周期
18个月
下达日期
2024-05-31
申报日期
2023-12-26
公示开始日期
2024-03-22
公示截止日期
2024-04-21
标准类别
基础
国际标准分类号
07.060
07 数学、自然科学
07.060 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
归口单位
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执行单位
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主管部门
中国气象局

起草单位

目的意义

近年来,为满足现代气象业务应用需求,气象资料种类不断增加,气象观测资料和产品的时空分辨率和数据精度也不断提高。

但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在气象数据和产品的实际生产和应用业务环节中,仍然存在气象数据格式不统一、不规范,上下游各应用系统衔接连动性薄弱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气象数据综合应用效益的发挥。

世界气象组织(WMO)已定义字符代码(TAC)和表格驱动码(包括BUFR,CREX和GRIB)作为气象资料传输交换的通用气象数据编码格式,由于表格驱动码具有自描述、可灵活扩展、数据压缩等优势,WMO建议逐渐由字符代码向表格驱动码进行过渡,并从2002年开始试验。

中国气象局一直积极参与WMO表格驱动码过渡计划。

2014年正式启动气象数据格式标准化工作, 2015年,中国气象局启动地面气象观测数据BUFR编码格式的研制,2018年10月正式发布行标《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格式BUFR编码》,2019年全国2432个国家级气象站开始采用BUFR格式每日整点输出地面小时观测数据,每分钟输出分钟观测数据。

2021年全国60000多个区域站开始采用BUFR格式每日整点输出地面小时观测数据,每5分钟输出地面分钟观测数据。

BUFR编码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除提供气象部门业务应用外,还参与国际交换和全球广播,并提供民航、部队等行业使用。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BUFR编码标准的制定,不仅能与国际标准接轨,同时也规范了国内地面站上报数据格式,简化、优化和调整探测/加工、传输、存储、服务全业务流程,从根本上解决数据格式不统一导致的应用系统数据格式转换、软件接口匹配调整等问题。

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格式 BUFR以气象行业标准《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格式BUFR编码》为基础,充分考虑气象信息化业务中地面气象观测站编码和通信系统传输交换的需求,内容上全面覆盖交通、水文、海洋等非气象部门自有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要素,使国内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表示和交换都能统一到该标准。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格式 BUFR》规定了地面气象观测分钟数据、小时数据和日数据的BUFR编码构成和规则,并详细描述了地面气象观测要素的单位、数据宽度、基准值和比例因子,可用于指导地面气象观测数据BUFR编解码软件的开发以及通信传输、存储结构及服务流程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