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家标准计划《棉花大田用种生产技术要求》由 TC37(全国农作物种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农业农村部

主要起草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目录

基础信息

计划号
20220883-T-326
制修订
制定
项目周期
18个月
下达日期
2022-09-08
申报日期
2022-04-27
公示开始日期
2022-07-14
公示截止日期
2022-07-28
标准类别
方法
国际标准分类号
65.020.20
65 农业
65.020 农业和林业
65.020.20 植物栽培
归口单位
全国农作物种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执行单位
全国农作物种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主管部门
农业农村部

起草单位

目的意义

种子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更是农业的“芯片”,也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发展,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强调“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全面提高供种保障能力。

棉花是我国三大主要农作物(粮、棉、油)之一,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作物,是我国约2亿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我国棉花年种植面积在5000万亩左右,需大田用种约7500万公斤。

棉花大田用种是发展棉花生产,夺取棉花丰收的重要生产资料,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棉花产量的高低和纤维品质的优劣。

优质大田用种是提高棉花单产的最主要因素,对产量的实际贡献率达30%以上。

农业农村部持续开展棉种质量监督抽查,大田用种合格率从最初的50%左右提高到90%以上,使我国棉花大田用种质量有了很大进步,但不合格大田用种依然充斥市场,给棉花生产安全带来隐患。

因此,提高种子品质,保障优良大田用种的供应,对促进棉花生产和种子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缺乏统一的生产技术要求,种子企业自行确定生产方式,棉花大田用种生产过程存在较多问题,造成品种退化严重,出现了纯度差、发芽率低等现象,质量难以保证。

随着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及精量播种的普及,对大田用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繁种技术,如人工去杂、四分法采摘等,已跟不上现代农业的步伐,大田用种的一些质量指标,如净度和水分,可以通过后期加工得以提高,而纯度和发芽率靠现有的技术很难在加工过程中得到改善。

为适应新的棉花生产形势,提高棉花大田用种的繁育技术,生产优质的棉花大田用种,迫切需要制定科学、合理、规范、可操作的棉花大田用种生产技术要求。

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1. 范围 适用于棉花大田用种的生产。 2 主要技术内容 术语和定义、种子田的准备、种源准备、播种技术、种子田管理、收获、加工和贮藏、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与种子生产企业要求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