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家标准计划《假苍耳检测鉴定方法》由 TC271(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要起草单位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宁夏农技推广总站中华人民共和国二连海关技术中心等

目录

基础信息

计划号
20221105-T-469
制修订
修订
项目周期
16个月
下达日期
2022-12-13
申报日期
2022-02-22
公示开始日期
2022-07-14
公示截止日期
2022-07-28
标准类别
方法
国际标准分类号
65.020.01
65 农业
65.020 农业和林业
65.020.01 农业和林业综合
归口单位
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执行单位
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主管部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起草单位

目的意义

假苍耳隶属菊科假苍耳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有害生物。

一年生草本,生长于草原、农场及路旁,喜生于肥沃的土壤,也常混生于粮食作物地。

其生长力强,植株高大,极具竞争性。

株高达1~1.5米,是谷物、大豆、棉花、蔬菜、果树、林业苗木等作物重要危险性杂草之一。

假苍耳具一定化感作用,能够明显抑制其他植物的萌发及生长发育,易排斥其他植物,形成单一群落,改变当地原有植物种类和群落类型,危害较大。

此外,假苍耳可在花期产生大量花粉,其花粉可导致枯草热病。

皮肤敏感的人接触到假苍耳叶片会引发皮肤炎。

瘦果常混杂于作物种子中,随调运传播扩散。

曾在进口美国、墨西哥、巴西小麦,美国进口大豆中发现。

原产北美洲加拿大、美国等,中国于1981年在辽宁省朝阳县大营子公社首次发现该植物,1982年在沈阳等地也发现其分布,目前在新疆、黑龙江等地有分布。

我国东北、北部、西北、中部等均是其适生区。

原有国家标准GB/T 28090-2011已发布10年,存在拉丁文学名错误、同属近似种包含少等问题。

此外,随着分子检测技术普遍应用,原标准也缺少分子生物学快速检测鉴定方法,原有标准亟待修订完善。

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范围:本文件描述了假苍耳的形态学和ITS序列检测鉴定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外来有害植物监测、植物产品检测工作中假苍耳的检测鉴定。主要技术内容:文件正文主要包含假苍耳检测鉴定所明确的术语、检测取样方法、制样方法、鉴定方法、结果记录和标本保存等内容。同时包含5个附件,列明假苍耳基本分类、危害信息,植株和瘦果形态特征比较内容和图片,模式标本和凭证标本图,DNA提取、ITS扩增及序列信息,用于比对的假苍耳ITS序列Genbank登录号等。从检测鉴定流程依据实际工作需求重新设定文本内容,保证形态学和ITS序列两种方法能可靠的从疑似样本中正确检测鉴定假苍耳。与原标准GB/T 28090-2011相比,本次修订更正了物种拉丁文学名、增加了同属近似种图文描述、增加分子生物学检测鉴定方法,并完善监测、检测、取样等主要标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