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家标准计划《顶羽菊检测鉴定方法》由 TC271(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要起草单位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宁夏农技推广总站福州海关技术中心等

目录

基础信息

计划号
20221104-T-469
制修订
修订
项目周期
16个月
下达日期
2022-12-13
申报日期
2022-02-22
公示开始日期
2022-07-14
公示截止日期
2022-07-28
标准类别
方法
国际标准分类号
65.020.01
65 农业
65.020 农业和林业
65.020.01 农业和林业综合
归口单位
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执行单位
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主管部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起草单位

目的意义

检疫性杂草顶羽菊,又名匍匐矢车菊,隶属菊科漏芦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有害生物。

原产西亚到阿尔泰山、阿富汗和俄罗斯。

现分布于阿富汗、印度、蒙古、土耳其、叙利亚、伊朗、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南非、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阿根廷等地。

我国河北、内蒙古、青海、新疆、陕西、山西、甘肃等地有分布。

顶羽菊系多年生杂草,耐干旱,抗盐碱,抗土壤板结,适生于沙地。

每株产种子7,000~8,000粒。

5~6月开花,6~8月结实。

根系可深一米,纵横几十米适生范围广,竞争生长强,根系发达,根受损时能导致根蘖萌发,由母株形成蘖枝,每平方米达400株的密度,使整个耕作层里长满无数的根与作物争水争肥。

主要危害小麦、黄豆、玉米和牧草等作物。

其根部还能分泌毒素使作物枯死,造成田园荒芜。

本世纪初,前苏联的顶羽菊蔓延成灾,造成粮食减产以至草荒,迫使农民放弃整片的田地。

此外,南非学者曾报道该草对羊、马有毒,一头成年羊吃半磅这种干植物,18小时后即死亡。

顶羽菊瘦果曾在进口伊拉克、澳大利亚、加拿大小麦、大豆和玉米中发现。

现行国家标准《匍匐矢车菊检疫鉴定方法》(GB/T 28108-2011)存在物种分类地位改变,即属的改变,因而导致近似种比较内容的缺失。

此外,标准也主要针对种子形态进行界定。

实际在监测工作中,顶羽菊叶片存在二型性。

铲除后的顶羽菊,可通过地下根状茎营养繁殖,重新生长与原植株不同形态的植株,与普通常见莴苣属杂草近似,给监测防除带来较大的识别难度。

在分子检测技术成熟、广泛应用的当前,文本也缺乏分子生物鉴定内容。

因而建议修订、完善原有国家标准。

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范围:本文件描述了顶羽菊的形态学和ITS序列检测鉴定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外来有害植物监测、植物产品检测工作中顶羽菊的检测鉴定。主要技术内容:文件正文主要包含顶羽菊检测鉴定所明确的术语、检测取样方法、制样方法、鉴定方法、结果记录和标本保存等内容。同时列明顶羽菊基本分类、危害信息,植株和瘦果形态特征比较内容和图片,模式标本和凭证标本图,DNA提取、ITS扩增及序列信息,用于比对的顶羽菊ITS序列Genbank登录号等。从检测鉴定流程依据实际工作需求重新设定文本内容,保证形态学和ITS序列两种方法能可靠的从疑似样本中正确检测鉴定顶羽菊。与原标准GB/T 28108-2011相比,本次修订以国际植物分类最新研究为准,更正了顶羽菊的分类学地位,增加了近似种类,增加了分子生物学检测鉴定方法,增加了顶羽菊营养繁殖植株形态特征及图片,增加了监测、取样等具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原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