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家标准计划《粮油检验 米类胶稠度的测定》由 TC270(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主要起草单位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有限公司

目录

基础信息

计划号
20221096-T-449
制修订
修订
项目周期
16个月
下达日期
2022-12-13
申报日期
2022-02-20
公示开始日期
2022-07-14
公示截止日期
2022-07-28
标准类别
方法
国际标准分类号
67.060
67 食品技术
67.060 谷物、豆类及其制品
归口单位
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执行单位
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主管部门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起草单位

与国家标准同步制定外文版

编号 语种 翻译承担单位 国内外需求情况
1 EN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 推进国际国内方法一致性。

目的意义

一、背景——健全米类标准中的胶稠度指标是现实所需 1. 米类在我国具有广泛的食用基础 米类(大米、小米、黍米、稷米、高粱米等)占据“稻、黍、稷、麦、菽”五谷中三席。

主粮中,大米在我国食用人口达65%以上,远超小麦和玉米;杂粮中,小米在我国23个省区都有种植,占全球小米产量的80%,小米粥已成为我国“粥王”。

2. 胶稠度是米类重要蒸煮食用品质指标之一 我国已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加快转变,随着“优质粮工程”“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人们对米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除大米外,在我国其他米类多采用稀饭和粥等食用方式。

与安全和质量指标相比,蒸煮食用品质是最为为百姓接受的指标类型,其中胶稠度用来评价米类淀粉胶体软硬程度。

在一定范围内,胶稠度越高,蒸煮后米类越柔软,适口性越好;胶稠度越低,蒸煮后越硬,适口性较差。

因此,米类制品的胶稠度是评价其适口性的不可或缺的品质指标之一。

3. 规范胶稠度指标是优质米类产品标准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理标志和品牌标识的大米产品标准中均规定了胶稠度指标,小米产品标准胶稠度指标占比高达61%;黍米和稷米产品标准虽未明确规定这一指标,但随着人们对粮食均衡营养和优良口感的注重,胶稠度的蒸煮品质特征意义和应用价值愈加凸显。

二、目的——完善胶稠度检测方法标准是行业所需 1. 扩展粮种适用范围 现有国标和行标体系下,仅有GB/T 22294《大米胶稠度的测定》和NY/T 83《米质测定方法》胶稠度的两种测定方法,适用范围仅覆盖了稻米、糙米和大米,对其他米类未有规范。

2. 提升因粮而检的方法适用性 现阶段其他米类胶稠度一般参照大米的测定方法,包括“糊化”和“回胶”两步。

米类中淀粉、蛋白及脂肪含量等营养物质是影响“糊化”效果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脂肪参与的皂化反应会引起碱量不足,造成淀粉糊化程度不彻底,导致 “回胶”能力差,产生较大误差。

从已有小米的实验数据看,这一影响会导致检测重复性差,相对标准偏差可高达25%。

不同米类含营养物质和理化特性差异较大,因此单一测定方法,难以对不同米类胶稠度进行准确评价。

3. 规范检测设备 GB/T 22294中采用米胶长度测定箱进行胶稠度测定,但实际应用中发现,目前该设备无生产企业,也没有相关参数规范,极大制约了本标准方法的广泛应用。

三、意义——修订国标胶稠度检测方法是发展所需 1. 提升胶稠度检测方法标准的科学性、普适性和实用性 基于目前米类胶稠度检测方法标准的问题,对GB/T 22294-2008《粮油检验 大米胶稠度的测定》进行修订,扩大其他米类的适用范围,重点对“糊化”过程的碱液种类、浓度、体积,“回胶”过程的加热和冷却温度、时间等进行优化,规范测量装置、条件和参数,进而提升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

2. 助力健全“中国好粮油”中米类食用品质指标体系 胶稠度是米类的重要蒸煮品质之一,尤其是高品质米类产品,未来,规范胶稠度指标将是优质米类产品标准的发展趋势。

但目前该指标仍未广泛应用,其主要原因就是不同基质的方法存在普适性差的问题。

该标准的修订完善有利于填补其他米类胶稠度的测定方法,为健全“中国好粮油”食用品质指标体系提供检测技术支撑,有望助力“中国好粮油”标准体系的完善。

同时,该项工作还将对米类产品的研究、开发、升级以及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米类胶稠度测定方法的术语和定义、原理、试剂、仪器和设备、测定步骤、结果表述以及精密度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米类(稻米、糙米、大米、小米、黍米和稷米等)胶稠度的测定。 二、主要技术内容 1. 技术内容 胶稠度是米类中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综合作用的反映。在规定条件下,一定量的米粉经稀碱加热糊化、冷却回生后形成米胶,利用米胶流动性的差异,反映米类胶稠度。 2. 测定步骤 主要包括试样准备、样品溶解、制备淀粉胶、测量米胶长度、结果表述等。 3. 主要修订内容 一是,扩大本标准在其他米类中的适用范围;二是,重点对不同米类“糊化”过程的碱液种类、浓度、体积,“回胶”过程的加热和冷却温度、时间等进行优化;三是,规范测量装置、条件和参数,进而明确测定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