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家标准计划《向日葵黑茎病菌检疫鉴定方法》由 TC271(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要起草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宁波海关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目录

基础信息

计划号
20221118-T-469
制修订
制定
项目周期
22个月
下达日期
2022-12-13
申报日期
2021-09-28
公示开始日期
2022-07-14
公示截止日期
2022-07-28
标准类别
方法
国际标准分类号
65.020.01
65 农业
65.020 农业和林业
65.020.01 农业和林业综合
归口单位
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执行单位
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主管部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起草单位

目的意义

向日葵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其产量仅次于大豆和油菜。

我国向日葵种植面积约有200万 hm2,总产量200万t 。

主要种植在中国北部(北纬35°~52°),包括宁夏、内蒙古、甘肃和新疆各省(自治区)。

向日葵黑茎病菌(Plenodomus lindquistii (Frezzi) Gruyter, Aveskamp & Verkley),最早由Sackston在加拿大的曼尼托巴发现。

1964年,McDonald首次分离和鉴定到向日葵黑茎病菌。

20世纪70~80年代该病害相继扩展到欧洲、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

目前,向日葵黑茎病菌分布于加拿大、前南斯拉夫、法国、阿根廷、匈牙利、罗马尼亚、美国、伊朗、巴基斯坦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该病菌在我国首次报道于新疆伊犁河谷,为局部分布,2007年新疆伊犁河谷地区向日葵种植面积为26 330 hm2,而受害面积高达13 000 hm2。

向日葵黑茎病在田间可迅速传播,引起茎斑、叶斑、叶枯、花盘腐烂、茎折倒伏等症状,导致向日葵籽小、空和瘪,使向日葵种子产量和产油量严重降低。

该病害发病早期植株枯死,发病较晚者则植株矮化瘦弱甚至倒伏,重病田发病率达100%,死亡率达50%以上。

鉴于其严重危害性,2010年农业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第1472号公告(关于将向日葵黑茎病列为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公告),将该病菌列为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属于一种检疫性真菌。

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本标准拟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向日葵黑茎病菌进行检疫鉴定。本标准适用于所有携带向日葵黑茎病菌的植物及其产物中该病菌的检疫鉴定。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通过分离培养观察期生物学特征,通过分析分子序列,设计向日葵黑茎病菌的特异引物探针,并进行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验证相关引物和探针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最终以病害症状、病原形态特征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为鉴定依据,对向日葵黑茎病菌进行检疫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