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家标准计划《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12部分:氟和氯含量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和电位滴定法》由 TC243(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TC243SC2(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重金属分会)执行 ,主管部门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主要起草单位 大冶有色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矿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南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北方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目录

基础信息

计划号
20211898-T-610
制修订
修订
项目周期
18个月
下达日期
2021-07-21
申报日期
2021-01-11
公示开始日期
2021-05-18
公示截止日期
2021-06-01
标准类别
方法
国际标准分类号
77.120.30
77 冶金
77.120 有色金属
77.120.30 铜和铜合金
归口单位
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执行单位
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重金属分会
主管部门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起草单位

目的意义

铜是我国仅次于铁和铝位居第三位的重要金属。

2002年我国电解铜消费量超过美国,2006年我国电解铜产量超过智利。

根据国际铜业协会统计数据,我国铜消费量连续10年增长,2017年我国铜消费量为1340万吨,接近全球总量的50% ,稳居世界最大电解铜产出和消费国地位。

2018年,全球铜精矿产量约为2050万吨,同比增长约2.5%,铜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开阔。

铜精矿是生产电解铜的主要原料,由于铜精矿本身含氯量较高;我国进口的部分铜精矿在运输过程中有时会遭到海水溅湿;其它杂矿成分又较复杂等因素,使得铜冶炼原料的氯含量偏高。

对铜精矿中氯离子含量的控制是铜精炼步骤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指标,因为其不但污染环境,腐蚀管道设备,还影响产品质量。

因此,对铜精矿中氯离子含量进行测定意义重大。

目前,原国家标准方法《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第12部分:氟和氯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GB/T3884.12-2010,试样经硫酸分解,基中氟、氯随水蒸气逸出与样品分离,经吸收液吸收,用离子色谱法测定。

此法成本较高,操作繁琐,分析周期长。

本方案提出在原方法基础上新增方法2,采用碱熔-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样品中氯含量的方法。

其中,自动电位滴定法以其操作简便、灵敏度和准确度高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高硫金属矿、铁矿石、铜精矿等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

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为: 1、增加了方法2 碱熔-自动电位滴定法; 2、扩大了铜精矿中高含量氯的测定范围为0.050 %~3.00 %。 主要技术内容为: 自动电位滴定法:试料用无水碳酸钠-氧化锌混合熔剂焙烧半熔后,用沸水浸取半熔物,过滤分离试样中的大部分基体,在乙醇-水溶液中用硝酸银标准溶液电位滴定试液中的氯量;利用氯与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原理以及电位突跃判断滴定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