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家标准计划《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基接收站防雷技术规范 》由 TC507(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中国气象局

主要起草单位 北京市气象灾害防御中心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士官学校

目录

基础信息

制修订
制定
项目周期
24个月
申报日期
2020-10-30
公示开始日期
2021-01-15
公示截止日期
2021-01-29
标准类别
方法
国际标准分类号
07.060
07 数学、自然科学
07.060 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
归口单位
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执行单位
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主管部门
中国气象局

起草单位

目的意义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是一种向全球用户提供连续、实时、高精度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的导航定位系统,由于其高精度、实时性、全天候等优势使其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不断发展并日臻成熟。

目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涵盖四大系统,包括美国的GPS、俄罗斯的 GLONASS、欧洲的 Galileo 和中国的 BD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ompass)。

全世界使用的导航定位系统主要是美国的GPS系统。

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技术研发和服务体系不断成熟,推动高精度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行业迅速发展。

GPS系统同北斗系统对于促进我国卫星导航产业链的形成、完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具有重大作用。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军事、交通导航、工程建设、航空航天和社会减灾多个方面。

连续运行的地基站的主要设备包括接收机、接收天线、授时单元、计算机、气象设备、供电设备和通信设备等,价值昂贵,而地基站一般处于复杂野外环境中,极易遭受雷击,一旦遭受雷击,台站设备将遭受严重损坏,损失极大。

尤其是基准站观测数据具有连续性、可靠性特点,观测数据中断无法重新获得,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所以,对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基站做好雷电防护至关重要,要求对其必须采取有效的雷电防护措施。

推行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基接收站的特点和要求充分结合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地基接收站防雷技术规范》,能够使地基站防雷工作有适合的标准可依,使地基站的防雷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能够有效促进地基站防雷工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我国卫星导航系统防雷工作提供科学实用的技术职称。

本标准的编制有利于逐步提高相关人员的雷电防护技术水平,使卫星导航地面站防雷工作向着更科学、更实用、更深入、更系统的方向发展,逐步实现雷电防护的标准化管理。

本标准的编制将根据地基站地域特点、地基站的建筑物特点、设备线分布特点等综合考虑,设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防雷要求,保证地基站数据观测连续性及可靠性。

期望通过本标准的编制: 一、提高卫星导航地面站雷电防护的技术水平,避免和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树立气象部门和军队部门良好的防雷减灾服务形象; 二、根据机房、设备和传输线缆等内容,采用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雷电损坏风险与减少损失。

三、通过本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防雷宣传的效果,对于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雷电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经济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11.标准的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不少于600字) 1)标准的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地基GPS及北斗卫星地面接收站雷电防护区及防护等级的划分、直击雷防护、机房、信号系统和电气系统的防护及等电位连接与接地。 ?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地基GPS及北斗卫星地面接收站的防雷设计和施工,既有地基GPS及北斗卫星地面接收站接收站防雷改造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可参照执行。 2)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 本标准中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基接收站的防雷工作主要包括卫星导航地面站的雷电防护区及防护等级的划分、直击雷防护、机房、信号系统和电气系统的防护及等电位连接与接地等方面。本标准同时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基接收站的防雷设计和施工也提出了针对性要求。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基接收站的防雷等级的划分与当地的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卫星导航地面站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本标准所采用的是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基接收站所在地区年雷暴日数极值进行划分,所在地区年雷暴日数极值按照当地气象台站最近30年统计数据确定,这是结合地区雷暴日等级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基接收站特点进行的有效划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基接收站的防雷要统筹考虑,内外兼顾,重点是外部直击雷防护和信号系统的防护。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基接收站机房的建筑物主要从钢(砖)混结构、砖木结构两类进行区分。对于钢(砖)混结构的卫星导航地面站机房,强调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基接收站机房内金属构件的多重连接进行等电位连接。对于砖木结构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基接收站机房,则重点需要做好直击雷防护。此外,对所有进入机房的线缆要求采用铠装电缆,对于防雷设施改造或线缆本身要求非铠装的,通过敷设在金属管内达到相应的防护效果。为减少相互间的干扰并按照强弱电分离的要求,低压配电线与各种信号线采用分槽(盒、管)敷设的方式。信号系统根据传输方式不同可以分为金属电缆传输和无线传输两种。对于信号系统采用金属电缆传输方式的,防护的重点在终端设备上,选用合适的SPD能够有效地对终端设备进行保护。 本标准中地基站的建筑物外部防雷装置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中对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要求进行设计,关于电子信息系统部分参考《建筑物电子信息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电涌保护器的选择和使用部分参考《低压电涌保护器 第21部分:电信和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SPD)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T 18802.21-2016)。 13.制定标准拟采取的主要方法(包括主要技术方法、组织措施等) (1)总结分析归纳 标准起草组成员本着完善、实用的原则,结合我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基接收站所处环境和实际使用情况,调查了生产厂家对全球卫星导航技术要求以及已建成的卫星导航系统地面接收站的技术和性能现状,以《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为基本准则,通过《地基GPS接收站防雷技术规范》(QX/T 161-2012)、《新一代天气雷达站防雷技术规范》(QX/T 2—2016)、《气象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规范》(QX 3—2000)、《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QX 4—2015)这四项气象行业标准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基接收站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结合积累的经验数据,制定本标准。 (2)实地调研分析 对相关应用部门的防雷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充分考虑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面站所处环境和实际使用情况,调查生产厂家对卫星导航地面站的技术要求以及已建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基接收站的技术和性能现状,并向中国气象学会雷电防护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相关部门、雷电防护产品生产企业广泛征求意见,包括设计、生产、研究和使用等部门,确保该标准的有效性及实用性。 (3)多部门合作完成 本标准的研制将由全国多个单位合作共同完成,除了气象部门外,还有北斗相关单位及科研院校共同编制完成。 (4)聘请多位专家做指导 本标准研制过程中,聘请原总装备部张力欣高工、陆军工程大学石立华教授、中国气象局潘正林高工、北京市气象局宋平健高工等全国知名防雷专家以及标准编制专家等进行详细指导。除聘请相关防雷专家外,拟聘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基接收站等方面相关专家作顾问,以期在防雷技术等方面更准确性和具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