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家标准计划《畜禽肉品质检测 近红外法通则》由 TC516(全国屠宰加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农业农村部

主要起草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农科院科学院农科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

目录

基础信息

计划号
20191054-T-326
制修订
制定
项目周期
24个月
下达日期
2019-03-28
申报日期
2018-01-17
公示开始日期
2019-01-03
公示截止日期
2019-01-18
标准类别
方法
国际标准分类号
67.120.10
67 食品技术
67.120 肉、肉制品和其他动物类食品
67.120.10 肉和肉制品
归口单位
全国屠宰加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执行单位
全国屠宰加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主管部门
农业农村部

起草单位

目的意义

传统肉品质测定存在耗时长、损耗大、有污染等不利于在场在线和高通量检测的弊端。

近红外技术可实现无损检测并能应用于肉品领域的快速分析手段。

通过近红外光谱分析,不仅可以获得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还能以此为依据,准确测定肉类的营养品质,建立企业自己产品的近红外“指纹信息”,为企业和监管部门提供有利的技术依托。

目前,我国消费者对畜禽肉产品的需求已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肉品精准加工、精准消费成为趋势,快速检测技术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瓶颈。

尽快制定有关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的畜禽肉品质检测国家标准的有利于提升我国屠宰加工行业的检测水平,推动企业的质量控制模式进步。

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联合颁布了GB/T 29858-2013《分子光谱多元校正定量分析通则》,农业部颁布了NY/T 2797-2015 《肉中脂肪无损检测方法 近红外法》,并拟制定《肉中蛋白质无损检测方法 近红外法》等标准工作。

目前,相关标准制定中存在忽视检测部位与采样部位的同源性,以及重复《分子光谱多元校正定量分析通则》内容,进行模型建立造成的标准内容冗余问题。

为进一步规范肉品质近红外光谱检测方法,对本行业的畜禽肉品质检测有实际指导意义,在按照已有标准建立预测模型的同时,重点开展针对有效检测部位与采样部位同源性,光谱采集的准确性、稳定性的规范要求。

同时,为对畜禽肉品质检测有实际指导意义,标准中应以附录形式将常见的肉品质指标(如蛋白、脂肪、水分、挥发性盐基氮等)在此检测方法下得到的结果加以展现,为行业提供参考。

通过该检测方法标准的实施,指导行业人员规范化取样,规范化谱图采集。

为此,该标准项目已列入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NQI)专项中“重要农林产品现代加工质量提升共性技术标准(2016YFF0201905)课题研究计划”。

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检测畜禽肉品质的指导原则。本标准适用于畜禽肉品质的无损检测,检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蛋白质、水分、脂肪等。(2)主要技术内容。主要包括:光谱测量性能评价(如波长重复性、吸光度重复性);样品检测性能评价(如检测时间、检测损伤、检测有效面积、检测有效深度);样品检测精度评价(检测重复性、检测再现性、允许误差)。鉴于畜禽肉品种类、产地差异化,以附录形式明确具体样品取样方法、参考数据检测标准。鉴于畜禽肉品质的差异化,以附录形式明确主要畜禽肉模型建立推荐方法与推荐检测精度要求。确定准确性和精密度要求。

涉及的产品清单

畜禽肉

国家级科研专项支撑

项目编号(2016YFF0201905)“十三五”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专项课题“重要畜禽、水产品和动物皮毛加工技术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