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家标准计划《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由 TC346(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中国气象局

主要起草单位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目录

基础信息

计划号
20191102-T-416
制修订
制定
项目周期
12个月
下达日期
2019-03-28
申报日期
2015-09-11
公示开始日期
2017-04-24
公示截止日期
2017-05-11
标准类别
方法
国际标准分类号
07.060
07 数学、自然科学
07.060 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
归口单位
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执行单位
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主管部门
中国气象局

起草单位

目的意义

《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标准的制定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于2005年立项,由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主持编制,于2009年编制完成,中国气象局于2009年作为行业标准发布实施,标准号为QXT 102-2009。

该标准规定了气象资料的分类和编码,采用线分类与面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将气象资料分为14大类,每一大类又根据资料不同属性分为多级子类。

该标准实施以来,已在气象业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气象业务和业务系统建设中涉及气象数据分类时,均采用了该标准的一级资料分类和编码,如气象实时资料传输文件命名、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全国气候业务系统(CIPAS)等。

然而,由于气象资料在各领域和各行业应用十分广泛,该标准作为行业标准尚不能规范非气象行业对气象数据的使用行为,需要将该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以更好地规范我国气象资料的管理和利用。

另一方面,随着气象观测业务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大气遥感技术的飞速进步,涌现出大量新的气象观测资料,该行业标准已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应用的需求。

同时,该标准在应用中也发现的一些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例如,该标准与一些特定类别的资料(如大气成分资料、卫星资料)的分类和编码的协调性不够。

综上所述,《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QXT 102-2009)急需上升为国家标准。

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资料的收集、加工处理、存储、归档和服务过程中,对气象资料的管理。 本标准化主要技术内容主要包括:(1)气象资料分类编码的方法。气象资料的分类方法遵循《标准化工作导则 信息分类编码的基本原则》(GB/T 7027-2002)第6条(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的规定 ,采用混合分类法进行。气象资料依其内容属性和来源属性,分为十四大类(一级分类)。各大类气象资料依其资料特性,选取内容属性、区域属性、时间属性、空间属性、来源属性、观测属性、格式属性等的不同组合(面分类)进行分类(二级分类)。分类代码由大类代码和二级分类的各属性代码组成,各代码之间用下横线“_”分割。(2)气象资料分类和代码。描述气象资料的两级分类,包括14个大类和若干二级分类。14个大类包括地面气象资料、高空气象资料、海洋气象资料、气象辐射资料、农业气象和生态气象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大气成分资料、历史气候代用资料、气象灾害资料、雷达气象资料、卫星气象资料、科学试验和考察资料、气象服务产品和其它资料,对各类包含的资料进行进一步扩展和细化。二级分类将定义公共属性,包括时间属性和地理空间属性,其他属性由于各类资料间的差异性,不在标准中进行统一定义,只规定分类编码的方法,不同资料的进一步的分类和编码需要由下级(行业)标准给出。因此,本标准将 具有更好的适用性,成为气象资料分类编码的顶层标准。

国家级科研专项支撑

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2005DKA31700)

行地标转化

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QXT 102-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