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家标准计划《信息安全技术 互联网恶意软件定义与描述格式》由 TC260(全国网络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要起草单位 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浙江分中心三六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任子行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融信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启明星辰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恒安嘉新(北京)科技股份公司成都亚信网络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武汉安天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研究所阿里巴巴(北京)软件服务有限公司陕西省网络与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阿里巴巴(北京)软件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北京神州绿盟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目录

基础信息

计划号
20230241-T-469
制修订
制定
项目周期
18个月
下达日期
2023-03-21
申报日期
2022-11-07
公示开始日期
2023-01-19
公示截止日期
2023-02-02
标准类别
安全
国际标准分类号
35.030
35 信息技术、办公机械
归口单位
全国网络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执行单位
全国网络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主管部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起草单位

目的意义

以窃密木马、勒索软件为代表的互联网恶意软件在国内也形成严重的安全威胁,大量国内企业遭受了互联网恶意软件的勒索与窃密攻击。

2020年,CNCERT全年捕获计算机恶意软件样本数量超过4200万个,捕获和厂商交换获得移动互联网恶意软件数量303万个。

国内外的CERT组织、网络安全企业也非常关注互联网恶意软件的安全威胁和发展趋势,持续性地开展互联网恶意软件的安全检测和威胁信息披露工作。

但是,由于缺乏对互联网恶意软件定义与描述的规范,在互联网恶意软件的判定、命名以及共享等工作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使得各方在开展互联网恶意软件安全管理、安全检测等工作方面存在差异、无法统一。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项目将参照互联网恶意软件安全管理相关法规、政策、标准、技术和管理等成果,明确互联网恶意软件的定义,确定互联网恶意软件的行为属性、判定依据、衍生信息及描述格式等问题。

本项目通过联合第三方专业技术机构、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安全企业、智能手机生产企业、移动应用商店等单位共同开展讨论研究和技术论证,形成《信息安全技术 互联网恶意软件定义与描述规范》国家标准。

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本项目的适用对象是第三方专业技术机构、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安全企业、智能手机生产企业、移动应用商店等单位,具体解决互联网恶意软件的判定命名规范问题,具体包括三个部分: 1、互联网恶意软件的定义问题; 2、互联网恶意软件的恶意行为分类问题及对应的判定依据; 3、互联网恶意软件的描述格式以及恶意软件的衍生信息定义。 本项目对互联网上传播的恶意软件对象的定义和描述格式进行,形成互联网恶意软件的基本定义、行为属性、判定依据、描述格式等问题的标准草案,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1)互联网恶意软件的定义,针对互联网恶意软件、样本文件、程序主体、程序安装包等基本概念进行制定; (2)互联网恶意软件的行为属性,根据现有恶意软件的行为进行梳理统计,形成对恶意软件的行为分类总结,例如对恶意扣费、信息窃取、远程控制、恶意传播、资费消耗、诱骗欺诈、流氓行为等恶意行为的具体类型进行制定; (3)互联网恶意软件的判定依据,结合现有恶意软件样本表现的行为和恶意行为分类,形成对每一类恶意行为的具体判定依据; (4)互联网恶意软件的衍生信息,基于恶意软件所使用的对抗技术、攻击手段和攻击资源等有价值的威胁信息,建立对恶意软件衍生信息的统一描述; (5)互联网恶意软件的描述格式,根据恶意软件所针对的操作系统、恶意行为属性、病毒家族、病毒名、病毒变种等元素形成互联网恶意软件的描述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