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陆地观测卫星光学遥感器在轨场地辐射定标方法 第2部分:热红外》由TC425(全国宇航技术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上报及执行,主管部门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目录

基础信息

计划下达日期
2019-01-03
项目周期
一年
发布日期
2020-12-14
归口单位
全国宇航技术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执行单位
全国宇航技术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主管部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翻译承担单位

翻译人

吴永亮
王爱春

国内外简要情况说明

在轨场地定标方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光学科学中心以Slater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提出的,目前技术发展已较为成熟。

国际上先后利用该方法对Landsat-4/5 TM、Landsat-7 ETM+、SPOT HRV、MODIS 、NOAA-7/9/11/12/14/15/16 AVHRR等遥感器的辐射定标工作。

我国于90年代开始进行在轨辐射定标,基于“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敦煌辐射校正场和青海湖校正场)先后开展了GF-1、GF-2等高分卫星、CBRES-01、CBERS-02、CBERS-02B、CBERS-02C、ZY-03、CBERS-04等资源卫星、HJ-1A、HJ-1B等环境减灾卫星、SJ-9A、SJ-9B等科学实践卫星、FY-1C、FY-1D、FY-2B、FY-2C、FY-2D等气象卫星以及HY系列卫星的在轨辐射定标,二十多年来的应用效果证明在轨辐射定标对国产陆地观测卫星的定量化应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比较国内外场地辐射定标的研究现状,欧洲和美国对卫星遥感器场地定标方法途径以及场地特性的分析评价比较全面,拥有系统、长期的地表实地测量数据。

NASA和ESA都建立了辐射校正场地测量数据库,这对后续卫星遥感器的在轨场地辐射定标和真实性检验具有重大作用。

我国场地定标方法与真实性检验试验场的研究分析工作近年来发展迅速,也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目前基本建立了标准的在轨定标技术规范和处理系统,同时也推动了国产卫星定量化应用的发展。

在国内外遥感卫星辐射定标发展过程中,制定本标准确定遥感业务化定标的算法流程,可改进遥感卫星数据应用的质量,为我国遥感数据出口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备注

绝对辐射定标是指确定遥感器输出信号与输入的辐射量之间或者与目标景物的特性参量(如温度、反射率等)之间的比例关系的方法或者过程,其贯穿于卫星遥感器研制、运行的全过程,可分为发射前实验室定标、发射后的星上定标和在轨场地定标三类。发射前实验室定标主要是在卫星发射前对卫星遥感器的辐射特性进行精确测量,发射后的星上定标是利用星上定标装置获得的数据对卫星遥感器的辐射特性进行定标,但卫星在发射及运行过程中,由于自身仪器元件老化及外部环境的变化等导致仪器灵敏度下降,使得发射前实验室定标不能完全确定因遥感器的各种变化所造成的定标结果的变化,从而不能有效地反映遥感器的辐射特性,这将直接影响卫星遥感数据定量化的精度和可靠性。发射后的在轨场地定标是当卫星遥感器过境时,通过地面或飞机上同步测量,以及地基大气光学特性的测量来实现在轨卫星遥感器的辐射定标,通过经常性的在轨辐射定标,可以全面、准确地监测卫星遥感器的各种辐射特性的误差及不确定性,确保所获取数据的科学可信度,促使遥感数据最大限度的定量化应用。陆地观测卫星热红外遥感器的辐射定标保证了遥感影像的辐射质量,是后续定量化应用研究的前提和保障。 本标准规定了陆地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