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家标准计划《柱锈菌科特异性引物筛查检疫鉴定方法》由 TC271(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要起草单位 宁波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宁波海关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乌鲁木齐海关

目录

基础信息

计划号
20193262-T-469
制修订
制定
项目周期
24个月
下达日期
2019-10-24
申报日期
2018-01-26
公示开始日期
2019-01-03
公示截止日期
2019-01-18
标准类别
方法
国际标准分类号
65.020.01
65 农业
65.020 农业和林业
65.020.01 农业和林业综合
归口单位
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执行单位
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主管部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起草单位

目的意义

引起危害世界林木的三大真菌病害之一的松疱锈病的病原物由植物病原真菌柱锈菌科的物种组成。

该科物种属于真菌界担子菌门(Basidimycota),柄锈菌纲(Pucciniomycetes),柄锈菌目(Pucciniales)的柱锈菌科(Cronartiaceae)科内。

该科仅有两属,柱锈菌属(Cronartium)和内柱锈菌属(Endocronartium)。

两个属共含物种36种,其中柱锈菌属32种,内柱锈菌属有4种。

这些真菌对人工或自然松林威胁严重,一旦成灾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

该类病害主要发生于红松、华山松等五针松类,同时也危害油松、樟子松、黑松、赤松、马尾松、黄山松、高山松、美国黄松等重要的两针松类,可引起松树溃疡、肿瘤,最终导致树木生长不良甚至整株枯死。

我国东北三省、秦岭地区以及云、贵、川等地区的天然林和人工林是该类病害的重灾区,发病严重的林区平均病株率高达40%,感病松树主梢生长量可减少82%~94%,严重影响松树生长。

近年来,随着人工松林的大面积栽植,该类病害在国内外有逐年扩大和加重的趋势。

柱锈菌科内绝大多数物种对松树有很大的危害,其中一些种已列入各国重点检疫对象。

根据农业部2007年5月29日发布的第862号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柱锈菌科内共计有6种检疫性真菌,包括油松疱锈病菌(C. coleosporioides Arthur)、北美松疱锈病菌(C. comandrae Peck)、松球果锈病菌(C. conigenum (Pat.) Hedgc. & N.R. Hunt)、松纺锤瘤锈病菌 (C. fusiforme Hedgc. & N.R. Hunt ex Cummins)、松疱锈病菌(C. ribicola A. Dietr.)以及松瘤锈病菌(Endocronartium harknessii (J.P. Moore) Hirats.)。

这些真菌引起松疱锈病是与板栗疫病和榆树枯萎病并列的危害世界林木的三大真菌病害之一,但由于该科内真菌具有复杂的生活史、广泛的寄主范围、形态各异的五种孢子阶段(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及担孢子)以及转主寄生性等特点,常规筛查鉴定比较困难。

该类群真菌寄生在松树和虎耳草科、玄参科、萝藦科、龙胆科、芍药科、壳斗科、杨梅科和檀香科等多种植物上,尽管相关寄主植物苗木进出口比较频繁,但我国出入境口岸检疫部门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该科内相关物种的疫情截获报道。

此外,口岸检验检疫系统尚无与该类群整体检疫、筛查鉴定方法等相关的标准制定,制定柱锈菌科的科级、属级水平的快速筛查方法可以有效监测该类高危病原真菌的跨境传播,对提高口岸检疫部门的监控能力非常必要。

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造成松树疱锈病的病原真菌的检测筛查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本标准适用于携带检疫性柱锈菌的松属植物和虎耳草科、玄参科、萝藦科、龙胆科、芍药科、壳斗科、杨梅科和檀香科等植物枝干、叶片及其他产品中上该真菌类群的检测筛查工作。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根据柱锈菌科内物种在寄主上的症状特点、寄主范围、常规PCR检测方法、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等为鉴定依据,对柱锈菌科及其主要属进行筛查,有效区分柱锈菌科和其他植物病原锈菌。

国家级科研专项支撑

本标准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NQI)”中《高频跨境生物多目标高精准检测技术研究》项目(2016YFF0203200)的输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