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家标准计划《消费品安全危害识别 情景模拟法》由 TC508(全国消费品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要起草单位 清华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目录

基础信息

计划号
20181016-T-469
制修订
制定
项目周期
24个月
下达日期
2018-07-18
申报日期
2017-05-08
公示开始日期
2018-01-03
公示截止日期
2018-01-17
标准类别
方法
国际标准分类号
19.020
19 试验
19.020 试验条件和规程综合
归口单位
全国消费品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执行单位
全国消费品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主管部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起草单位

目的意义

由于消费品安全事件引发的伤害事件使社会各界对消费品安全给予了极大关注。

在消费品的产品设计阶段,传统的危险源识别方法往往不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只有当消费品生产完成之后,在使用阶段,结合产品的实际使用情况,传统的危险源识别方法才能对产品的危险源进行评估和改进。

但是此时消费品已经投入使用,改进产品设计的成本较高,而且对消费者的伤害已经造成。

因此,传统危险源识别方法的使用,更多的是消费品伤害事件发生后的补救,而不是事前的预防。

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搭建虚拟环境对消费品进行危险源识别,是一种把专家评估与用户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这个方法不仅能够在消费品的使用阶段发挥作用,而且能够在消费品的设计阶段进行危险源分析,从而改进产品设计,提高消费品的安全性。

与传统危险源识别方法不同,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危险源进行分析,除了能够在事故发生之后进行评估外,最重要的是能够在事故发生之前进行预测。

在事前预测上,虚拟现实系统评测加入实际用户,让用户与产品进行交互式的体验,能够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数据来源除专家和相关召回、投诉等文档资料,还能获取实际任务执行模拟的数据,因而数据更完整,这是传统的危险源识别方法在产品设计阶段无法做到的。

在事后评估上,虚拟现实系统评测能够通过对测试过程的观察和录像,发现操作过程中不易察觉的操作细节,通过对参与者的访谈,及时了解参与者在操作过程中的想法和态度,因此,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危险源分析,能够获取时效性强、真实、完整的操作过程,比传统源识别的方法具有更大的优势。

因此,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消费品的危险源识别,能够弥补传统危险源识别方法的不足,在消费品的设计阶段和使用阶段发挥作用,对消费品潜在的危险源进行预测和评估,从而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安全。

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本标准可适用于除食品、药品、化妆品、军用设备等以外的消费品,可应用于监管机构、生产企业、检测机构等对消费品安全风险开展评估工作。 本标准提出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消费品危险源评估的一般要求,包括对仿真系统的要求、产品建模和场景布局的要求,同时也提出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产品测试的流程和不同环节的要求,包括测试任务的设计、参试者的选择、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的一般要求。

涉及的产品清单

无。

国家级科研专项支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消费品质量安全管控关键技术标准研究(项目编号:2016YFF02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