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家标准计划《暖冬等级》由 TC540(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主管部门为中国气象局

主要起草单位 国家气候中心

目录

基础信息

计划号
20171230-T-416
制修订
修订
项目周期
24个月
下达日期
2017-07-21
申报日期
2015-10-13
公示开始日期
2017-04-24
公示截止日期
2017-05-11
标准类别
其他
国际标准分类号
07.060
07 数学、自然科学
07.060 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
归口单位
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执行单位
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主管部门
中国气象局

起草单位

目的意义

《暖冬等级》国标于2008年发布实施,该标准实施6年来,已在气候相关业务科研及气象决策和公众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多年业务应用中,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都得到很好的验证。

伴随着气候业务的发展和需要以及业务服务的反馈,发现原《暖冬等级》标准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观测站点的大幅增加。

全国观测站由600多站增加至2500多站,原标准中采用的网格尺度已不适用于现有的站点密度,故需要修改网格尺度,以使各站点更具代表性,从而全国暖冬的计算结果更加客观合理。

二是常年值的更新。

随着气候变暖加剧,新常年值较旧常年值大幅提高,使得以旧常年值计算得到的一些暖冬年,在新常年值下已不为暖冬,对这种改变,公众不知所以而专业解释不清,极大地影响了气候服务效果。

因此,修订《暖冬等级》标准是业务服务亟需,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和社会意义。

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业务实践表明,原《暖冬等级》标准中单站暖冬和区域暖冬界定方法的科学性是无疑的,可操作性是可行的。本标准的修订将充分结合业务服务的实际需求以及现行标准存在的问题,重点对全国暖冬指数进行修订,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确定最佳网格划分尺度。利用全国2500站1951-2015年逐日平均气温数据,原标准的全国暖冬指数计算方法不变,采用更细化的网格尺度(0.5°×0.5°、1.0°×1.0°)与原网格尺度(2.0°×2.0°),分别计算全国暖冬指数,对比计算结果的历史序列,并结合逐年的实际冷暖状况,确定最佳的网格划分尺度。 (2)研究确定全国暖冬指数计算方法。采用全国暖冬站点比例和全国暖冬面积比例两种方法计算全国暖冬指数,对比两种方法的优劣,以确定科学、便于操作的计算方法。 (3)研究确定全国暖冬指数临界值。利用上述完整的新数据、多种网格尺度及计算方法得到的暖冬指数序列,采用不同的暖冬界定阈值(45%、60%、70%等)和原标准的50%界定阈值对近60多年全国暖冬年并进行比较,对全国暖冬指数临界值进行合理性确定。 (4)研究确定常年值更新方式。常年值更新势必会改变以往暖冬判定结果,在标准修订中,将几种方法计算的全国暖冬与实际冷暖状况,即全国2500单站暖冬相结合,研究并规定常年值更新的方式。如常年值按WMO的规定更新,但2010年及前以71-00标准、2011年及后81-10标准;或常年值不变更,一直沿用1971-2000年常年值;或常年值变更后以往确定的暖冬年不变等。